印度尼西亚未来的经济增长取决于该国是否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以吸收可观的未就业人口。印度尼西亚的教育是如何进行的,企业和创业技能是如何被忽视的,都体现在了过去的所有国有企业的工业项目里的特征。这种现象在最近的二十年内发生了极大的改进,尤其是自从国立大学开始设立商业学院以来,私立大学也随之设立同样的学院主要为了培养出一批杰出的企业家,同时还要满足商业界对日益增加的人才需求。
商学院的进步,以及商业界对商业教育的需求,近年来,在印度尼西亚已经开始受到重视了。过去政府和国家机构把商业教育视为单纯的手把手经济体系,并认为没有必要设立一个专门学校。如同Prasetiya Mulya商业大学的教授Kristamuljana所发表的言论指出“大学院校并没有考虑要开设工商管理硕士研究课程,原因在于他们认为现有的经济学院已经足以应付像印度尼西亚这样一个国家的人才需求”。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当中,商品和房地产等其他领域的经济崛起,使商界高层领导继续留了下来为企业效劳,而不是为提高教育水平奋斗。就在这一时刻,私营企业界下定决心要建设一所专业的商业学校; 因此在1982年由几名企业家和知识分子组成的一个团体建设了一所名为Prasetiya Mulya商学院,是全国唯一一所提供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的商学院。其后在1984年又开办了唯一一所以英文为平台的工商管理硕士学位专门院校名为IPMI。商业教育机构最终被纳入国家教育体系内的一门学科,国家政府机关经过试点项目成功后出台制定了正式的商业教育,并对本学科的教育评分原则从态度逐步转变为纪律。
商业界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当中明显进步,与此同时国内的商业教育在伙伴关系和学术水平意义上开始跻身于国际舞台。然而,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给印度尼西亚造成了严重的打击,同时也造成了教育资金崩溃,另外印度尼西亚走向国际的步伐普遍回缩。商学院继续按照地方标准,使用印度尼西亚语授课而不是英语,因此与其它外国大学院校进行交流和开设工读交替制课程或俗称三明治课程的时候就遇到了障碍。由于盾币兑美元走软,导致一项通过与欧洲和北美学府进行的学术交流受挫,因此参加出国交流的留学生受到了重重的困难。
根据印度尼西亚教育部公布2008-9年的统计数据显示,报名攻读商业与金融管理系的学生,在2009年内只有八万名,年均毕业人数一万二千五百人。印度尼西亚拥有约14所被公认的商业院校,这些学院都是由私立大学院校和包括印度尼西亚大学以及加札马达大学在内的国立大学院校设立的商学院。学校之间存在着质量的差异,可以从分为A至C等级的质量指数查询。A等级的商学院采取的是相当于国际院校的级别,并开始申请获取AACSB认证。
人们经常误认为高质量的商业教育只存在于名牌商学院。Perbanas院校的一名教授Kisworo指出,在外国人的眼里看来,也许他们只知道在印度尼西亚只有如同万隆工学院这么一所名牌大学,但实际上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高质量学府,原因在于缺乏英文平台的信息与宣传。印度尼西亚商界高层领导在国外就业的人数极少也是造成这一种误区的其中一个原因,而相对于中国人与菲律宾人而言,都频繁出现在国际外企的所有管理层。
大学院校从宏观经济角度观察并意识到,学校对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是为了促进学生毕业而是促进学生有能力创业。印度尼西亚总统苏西洛与副总统布提约诺都非常同意力争弥补当前占总人口不足百分之一的创业人才,而这比例在2010年间远远低于新加坡的百分之七点二和泰国的百分之四点一。2010年1月,政府与印度尼西亚资产规模最大的银行(自立银行)启动了一个试点项目,在6所大学传授创业教育单元,并计划在未来把这一项目增加到200所大学。经济统筹部创业人才宣传协调局制定目标力争每年增加50万名创业人才,直到2025年实现企业家人数占总人口百分之二的比例。
创业精神和带动人才的力量显得越来越突出。 Pelita Harapan大学商学院的金教授注意到,“目前大约有百分之五十的入学新生选择了创业系但其中的百分之六十都是来自企业家族背景的子女”。由房地产大亨Ciputra先生成立的Ciputra大学商学院,在2010年培养出了145名创业人才毕业生,而每一个毕业生为国家创造了900个就业机会。IBII大学院校的一名校长Haryanto教授,指出同样的现象也发生在该校培养的学生身上,“我校的许多学生都已经有了自己创立的商业,而为了管理好自己的企业经常请假甚至完全停课”。在国际舞台上,Prasetiya Mulya商学院已经多次参加了在国外学府举办的大赛,例如在哈斯商学院,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特别是之前在2010年的麻省理工学院和哥伦比亚举办的全球社会创业大赛。
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印度尼西亚各所大学院校的校长都承认他们在塑造下一代领导人的过程中担负着重大的责任。塑造一名精明而且具有较强的伦理道德理念的创业毕业生,是整个课程的核心主题,主要强调关于领导和社会责任为重点的单元。Pelita Harapan大学院校的Parapak教授解释道“我们要塑造的优秀生不仅拥有优良的学习成绩,而且崇尚伦理道德的理念”。Paramadina大学的一名博士Baswedan把上述的这一理念放到实践中,并通过Indonesia Mengajar基金会培训特选的大学毕业生在全国最偏远地区的学校任教一年。这一艰苦的过程将促进领导和管理技能提高,据Baswedan博士透露,“参与者将被国际级企业招聘,以望日后可以利用他们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的宝贵经验。Prasetiya Mulya商学院的Kristamuljana教授也承认,对学生灌输有关社会和环境责任感的必要性是不容忽视的,并表示“作为校方,我们很了解当今的全球问题,包括‘人类、地球与利益’在内的三个要点,在印度尼西亚这样一个国家是很现实的。Prasetiya Mulya大学的毕业生必须把这些要点纳入他们毕业论文制作过程中涉及社会多样化的业务计划书里,例如利用太阳能,把海水转换成清洁饮用水。
作为一个东盟最大的经济体,印度尼西亚仍在确保自身在该区域的银行与金融教育中心的地位。东盟共同体将在2015年开放十个成员国的银行业与资本市场。 迄今为止,金融专业人员若要在其他的东盟国家任职,就必须通过由印度尼西亚银行之类的政府机构举办的考试。为了准备实现单一市场(免关税的市场),根据2010年11月举行的第18届东盟银行业会议的决定,务必改变上述的关卡。银行及金融作为一个专门为专业人才在东盟成员国任职的资格验证知识体系,将产生一个标准化的认证。印度尼西亚Perbanas研究所作为一个银行业及金融专门学院将负责提倡在亚洲区域内的金融业务范围内开放具有极大潜力的机遇。
现在已经到了关键的时刻,作为国家商学院具有代表性的全球大学院校,在亚洲区域寻求伙伴的同时,必须培育出竞争优势的毕业生。亚洲以前是占全球出国留学量最大的来源地,但由于亚洲区域设立的商业学校继续获得更多的认同,这种趋势反而有所扭转。印度和中国的商业学校也不甘落后,比如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都非常领先的,此外印度尼西亚的商业学校,在新的全球教育背景下也发挥得非常出色。作为东盟最大的经济体同时也面临着非常现实的环境和社会挑战,这样的情况产生了无限的机会因此可以利用国家独特的商业氛围和全球的关系。国内的所有商业学校都渴望着能将自己的立场和主张建立成一个体制关系,以制造一个更为国际化的课程,促进学生和教师进一步交流。
在确保这种伙伴关系的同时我们仍然面临着挑战,对此Kristamuljana教授解释道“我们在印度尼西亚的立场作为领先的商学院,很难找到与我们水平同等的合作伙伴”。当我们要寻找一个恰当的合作伙伴时,文化差异也可能造成困难,根据Bina Nusantara大学的Prabowo教授透露“我们更关注与中国建立伙伴关系,在文化与社会方面,他们与我们有相近的企业和创业精神”。当西方国家的大学院校寻找亚洲大学院校为合作伙伴时,往往都会忽略印度尼西亚的院校而总是把目光投向中国的大学院校;然而实际上印中两国的商业和投资机会塑造了一个很有吸引力和创意性的学习环境。
大学与企业建立伙伴关系是一个很有前景的合作。印度尼西亚掌握着毋庸置疑的经济潜力,这个潜力能使某一个公司稳步立足于亚洲区域。作为20国集团的现有成员国和世界第四人口大国,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预测,印度尼西亚将在2050年成为世界第六大经济体。印度尼西亚总统大学副校长Widjaja强调了印度尼西亚明确的商业优势,称“这里的商业环境正在改善,印度尼西亚的竞争力度没有中国激烈”。而了解印度尼西亚当地市场的复杂性,并确保合格的人力资源,则是某公司希望进入该国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大学的伙伴关系和实习计划为一些希望能打进印度尼西亚市场的企业提供了一个互惠互利的渠道。这种伙伴关系已经有先例了,比如微软公司,IBM公司以及荷兰安布罗公司,仅举这几个例子。
Global Business Guide Indonesia - 2012
Number of Tertiary Education Institutions: 4,445 (2016)
Type: 91.5% Private, 8.5% Public
Students in Higher Education: 4,941,574 (2016)
Net Enrolment Rate in Tertiary Education: 22% (2014)
Relevant Law: Higher Education Law No. 12 of 2012 provides universities with the autonomy to set their own tuition fees and authorising the set up of foreign universities in partnership with Indonesian institutions.
Education in Indonesia: Overview
Cooperating with Industry on Education & Research
Addressing the Brain Drain in Indonesia
Islamic Finance & Business Education
Ensuring Quality over Quantity in Higher Education